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

BMW E92 M3 Saloon 4.0 試駕


BMW E92 M3 Saloon 4.0 試駕
BMW旗下性能部門 M GmbH最著名的車款,非今日的主角M3莫屬。1985年問世的E30世代M3,為這個傳奇性能車系揭開序幕:藉由WTCC世界房車錦標賽、DTM德國房車錦標賽等全球著名賽事,M3車系的性能威名迅速確立,成為BMW旗下最廣為人知的性能代表作品。
1985年問世的E30世代M3,為這個傳奇性能車系揭開序幕,也是BMW旗下性能部門M GmbH最著名的代表作品。
1992年,E36世代的第二代M3正式發表,自此M3車系邁入經典的直列六缸引擎世代,最大馬力輸出也提升至286匹;在1995年的小改工程後,M3所搭載的3.2升直六引擎更可繳出321匹最大馬力;E36世代M3也具備雙門Coupe、四門房車與Convertible敞篷等多樣化車型供性能車迷選擇。2000年推出的E46世代M3,3.2升直六引擎動力再次成長至343匹,然而車型方面則簡化為雙門Coupe和Convertible敞篷兩種車型。
1992年代號E36的第二代M3正式發表,自此M3車系進入經典的直列六缸時代,雙門Coupe、四門房車與Convertible敞篷等多樣化車型,也讓M3家族顯得軍容壯大。
在2007年日內瓦車展上,代號E92的第四代M3正式跨足V8動力領域。排氣量達4.0升的全新V8引擎,使M3最大馬力來到420匹的全新境界。而原廠也陸續推出代號E90的四門房車與與代號E93的Convertible敞篷車型,展現豐富完整的產品陣容。

2010年式汎德導入M3房車/Coupe雙線販售

第四代BMW M3在2007年11月由總代理汎德導入國內販售,初期總代理規劃雙門Coupe車型,並僅提供6速手排單一傳動配置。而在原廠發表M-DCT雙離合器變速系統後,2008年汎德亦引進搭載M-DCT變速箱的M3車型,提供性能車迷更具實用性的選擇。考量到性能客層為於乘載機能上仍有一定需求,2010年中總代理汎德在發表2010年式M3的同時,也一併帶來M3房車車型,共同組成四門/雙門產品線。
2007年問世的第四代M3車系,讓M3家族跨足正式跨足V8動力領域。彼時U-CAR也獲BMW總代理汎德公司之邀,前往西班牙Marbella賽道,試駕採用6速手排配置、雙門Coupe設定的M3車型。
2007年在總代理汎德的邀請下,U-CAR便曾前往西班牙Marbella賽道,試駕採用6速手排配置、雙門Coupe設定的M3車型。本次試車的焦點,則將擺在7速M-DCT雙離合器變速配置、四門房車設定的M3車型;看看其在台灣一般的道路與使用環境上,能夠為車主帶來怎麼樣的駕馭感官。

四門房車身段,性能元素點綴

如何與一般常規車型做出明顯區隔,乃所有性能車型都要面對的重要課提之一。自車頭觀察,M3四門房車事實上與M3 Coupe可謂如出一轍:與一般3系列房車溫文儒雅的車頭樣貌相比,除了藍白廠徽、雙腎型水箱護罩相同,M3房車的頭燈、保桿、引擎蓋和前葉子板等處皆採用更為兇煞的造型線條,以加大的進氣壩設計,搭配炯炯有神的頭燈樣式,意圖營造鮮明的性能風格。
M3四門房車與一般3系列房車自車頭便有明顯的區隔,更為兇煞的頭燈線條、吞噬路面的進氣壩樣式,以及肌肉感十足的引擎蓋隆起,皆為其營造鮮明的性能風格。
為了容納4.0升V8引擎,M3引擎蓋中央明顯隆起,展現十足的肌理張力。在進氣和散熱考量下,不止引擎蓋上加入兩道開口,兩側葉子板處,M3亦劃出散熱孔道,並以嵌有「M3」字樣的鍍鉻飾條點綴,再次加強M3的性能身份。
加入空氣力學考量的後照鏡造型、前葉子板上的散熱鰓孔、以及M款10幅雙肋設計的18吋鋁圈,則讓四門房車身段的M3,車側仍顯露出強烈的侵略性。
四只18吋輪胎組,是強大抓地力的基礎,同時也是M3視覺氣勢的另一來源。M款10幅雙肋設計的18吋鋁圈,大方展示其後的鑽孔通風碟盤;輪胎搭配上,則選擇尺碼為前245/40 ZR 18、後265/40 ZR18的Michelin Pilot Sport 2扁平跑胎,作為強勁動力與柏油路面的傳遞介質。
行李廂蓋上緣的一小片尾翼,當然不足以滿足性能車主的視覺訴求;渾厚飽滿的保桿造型,左右四出尾段設計,為M3房車的性能風格劃上完美收尾。
車尾造型方面,原廠首先以一道小片尾翼,為M3房車的鴨尾線條小施魔法。性能身份的明確樹立,則由保桿總成一舉補足:中央嵌入網格狀氣壩,即刻傳遞強烈的性能本格;下緣則以左右四出尾管,點出M3房車的賁張動能。不過如能將左右尾管的間距加大,讓橫向視覺更形延伸,相信在造型比例上將更為出色。

配備滿載,空間實用機能倍增

M3房車的座艙設計,在3系列房車的基礎架構下,以堆砌性能運動風格為主要訴求。在以Novillo真皮所包覆的座艙內部,原廠選以碳纖維皮質內裝飾板,作為中控台的鋪陳主軸。標配的M款多功能真皮方向盤,則以呼應M GmbH廠徽的三色縫線車邊,展現細膩的設計巧思。此外,儀錶板內的M GmbH廠徽,以及驚人的「錶底」數字,也在在強調M3的不凡性能。
M3房車的座艙框架,乍看之下與一般3系列房車並無特別的區隔;然而藉由細部的性能元素堆砌,仍建構出應有的性能氛圍。
嵌入M GmbH廠徽的三色縫線方向盤、紅線轉域近8,400 rpm的轉速錶底、碳纖維皮質包覆的內裝飾板,皆是M3獨有的性能身份標幟。
雖然標榜為性能產品,但M3在配備水平上仍沒有馬虎:舉凡Push Start、雙區恆溫空調、i-Drive、原廠中文化衛星導航系統等皆列為標配項目。
兩組M款雙前座電動調整座椅,亦是M3車室內的重點配備項目。駕駛座備有8向電調功能,並附有兩組位置記憶,以供不同駕駛快速調整坐姿。座椅本身不論椅背或是椅墊,皆採用厚實的側向支撐塊;椅墊前端並可向前延伸,提供駕駛腿部額外的支撐作用。同時,藉由4向電動腰靠,以及椅背兩側支撐塊的電動調整機制,駕駛將可調整出最符合個人身形的乘坐姿勢,並擁有完整的側向包覆感受。
原廠標配的兩組電動調整前座,造型上並未刻意誇張;然而藉由細部的電動調整功能,前座仍足以提供優異的包覆與支撐性。
後座空間更是M3房車的另一賣點。雙門Coupe雖然拉風帥勁,然而當講求乘載需求下,四門房車仍會是最佳選擇。在與一般3系列房車相近的軸距長度下 (2,761 mm) ,M3房車後座足以提供較雙門Coupe更為寬裕的乘坐空間,特別是頭部空間方面,也不見Coupe車型慣有的壓迫感。更重要的,兩張後座專屬的車門,讓後座乘客的進出不再受制於前座乘客,更顯便利實用許多。
廣  告

自然進氣典範,420匹馬力4.0升V8引擎

可以選擇的話,相信大部份的讀者都會想要以駕駛座的角度,好好體驗M3一番。坐上駕駛座,按下引擎啟動按鈕即可點燃前方蘊藏的4.0升V8引擎;然而,M3所搭載的V8引擎,並非啟動之後便完全甦醒。引擎初發動時,自轉速錶看到,此時引擎的紅線轉域約莫在7,000 rpm上下;此乃考量引擎在未進入工作溫度前,需適當限制最高轉速,以保護內部機件不至過度磨耗受損。待水溫、油溫、油壓等數據達到正常狀況後,可變的紅線轉域也來到8,400 rpm的位置,告知駕駛引擎以妥當就緒,隨時可供給激進的動能輸出。
M3轉速錶採用獨特的可變式設計,在引擎初發動時,紅線轉域會保持約莫在7,000 rpm上下;待引擎水溫、油溫、油壓等數據達到工作溫度後,紅線轉域便會來到8,400 rpm的位置,讓駕駛得以放手一搏。
近年來BMW將動力概念逐漸轉移至渦輪增壓科技之上,然而在招牌作品M3身上,仍搭載自然進氣的巔峰之作:4.0升V8引擎修改自上一代M5、M6所搭載的5.0升V10引擎,輔以賽事等級的機件設計,提供420匹最大馬力與40.8公斤米最大扭力,每公升容積能夠提供105匹馬力。
坐在駕駛座上,目光很難不注意到前方隆起的引擎蓋。隱身其下的4.0升V8引擎,乃BMW自然進氣時代的顛峰代表作之一。修改自上一代M5、M6所搭載的5.0升V10引擎,考量到M3所需的輕量化與靈活度,M GmbH將其縮減為V8本體,排氣量也下修為3,999 c.c.。然而利用Double-VANOS雙可變汽門正時技術、獨立式節氣門、輕量化曲軸、高壓鑄造排氣歧管等繁複的引擎技術與調校,4.0升V8引擎反倒擁有更優異的引擎容積率:以420匹最大馬力/40.8公斤米最大扭力來計算,4.0升V8引擎每公升能夠提供105匹馬力,徹底詮釋BMW在自然進氣技術上的研發實力。

高轉速設定,4,000 rpm以上勁強勢猛

將M-DCT變速箱的排檔桿輕輕右推,先以D檔位一探M3的實力。輕點油門,轉速微微突破1,000 rpm,M3便輕快地邁開步伐前進。採用高轉速設計的4.0升V8引擎,在2,000 rpm以下的轉速域,事實上扭力並不十分突出;此時引擎所反應出的動力幾可稱恰如其分,彷彿驅策輕騎般信步向前,引擎和排氣尾段亦不特別喧嚷。
考量到激烈的操駕狀態所需,M3轉速錶上緣設計有換檔指示燈組;隨著轉速逼近到8,000 rpm,換檔指示燈也會由黃轉紅,讓駕駛掌握最佳的換檔時機。
換個方式,以較急切的方式踩踏油門,M3也沒叫人失望:引擎提速的反應確實靈敏,彷彿知悉駕駛拉高車速的意圖,一眨眼便將轉速拉抬至4,000 rpm;此時即為4.0升V8引擎的最佳發揮時機:40.8公斤米自此盡情宣洩,強而有力的貼背感讓人清楚領教M3的強健實力。車速、轉速同步追高,隨著轉速逐漸逼近6,000 rpm,轉速表上嵌的換檔指示燈組則可派上用場。利用橘色、紅色不同的指示燈組,儀錶可明確提示駕駛目前的轉速區間;在轉速來到8,000 rpm之際,眼角餘光瞄到燈組轉紅,此刻即可迅速撥下方向盤3點鐘方向的換檔撥片,銜接下一檔位繼續衝刺。

11段Drivelogic換檔邏輯,換檔速度幾稱神速

總代理汎德所導入的2010年式M3車系,不論四門房車或雙門Coupe,皆已將7速M-DCT雙離合器變速箱列為標準配備。溼式離合器結構的M-DCT變速箱,特別針對M3「高扭力、高轉速」的運作特性所設計,駕駛並可藉由排檔桿後方的按鍵,就11段Drivelogic換檔邏輯進行調整。D檔位下可選擇5段Drivelogic換檔邏輯:以舒適為前提的D1模式,將變速箱設定以2檔起步,適合一般市區行走,減少不必要的燃油耗損;將Drivelogic逐漸調高,換檔的轉速時機延後,換檔的速度也會愈趨迅捷。
M3採用7速檔位的M-DCT雙離合器變速箱,特別針對「高扭力、高轉速」的運作特性所設計;藉由排檔桿後方的按鍵,駕駛並可就11段Drivelogic換檔邏輯進行調整。
將排檔桿再向右推,此時M-DCT變速箱將進入S模式:S模式下變速箱同樣提供S1至S5 5種Drivelogic換檔邏輯,在最為激進的S5模式下,不僅檔檔可催至紅線轉域,其換檔銜接的速度,更是筆者所試車款中最為迅速者;電光石火般的檔位跳接,已超乎過往在DSG、S tronic、Powershift等雙離合器變速箱的使用經驗,幾已感受不到的銜接落差,讓M3加速衝刺的過程一氣呵成,讓人直呼過癮。
在S5模式下,M-DCT變速箱展現出淋漓盡致的加速感受:電光石火般的檔位跳接,幾已感受不到的銜接落差,讓M3加速衝刺的過程一氣呵成,讓人直呼過癮。
第11種Drivelogic換檔邏輯,則是專為賽道設定的S6模式。欲切入S6模式,駕駛需將DSC系統完全關閉,便可切換至S6模式,盡享最純粹的駕馭體驗。在S6模式下,M-DCT變速箱更具備Launch Control起跑功能:確實踩踏煞車,再將排檔桿前推壓住,幾秒後儀錶版顯示幕上便會出現方格旗圖示,代表Launch Control功能已經待命。此時駕駛需繼續壓住排檔桿,並釋放煞車踏板、改以全力踩踏油門;系統將會選定最佳的引擎轉速,當駕駛將排檔桿釋放的同時,M3即會以最速之姿起步前衝。
欲使用Launch Control起跑功能,駕駛可利用i-Drive界面操作,將DSC系統完全關閉,再將Drivelogic切至S6模式;踩踏煞車、將排檔桿前推壓住幾秒後,儀錶板上出現方格旗圖示,Launch Control起跑功能便已成功開啟待命。

供油曲線、DSC、EDC皆可調控,27種駕駛參數組合

除了多達11段調整的Drivelogic換檔邏輯,原裝出廠的M3另外還具備許多細膩的駕駛特性調整機能。在排擋座一旁的就手位置,「POWER」、「EDC」、「DSC OFF」三組按鍵隨適在側。POWER按鍵負責調節引擎供油曲線,直接反應在油門踏板與引擎動力輸出間的相對反應;在競技模式下,引擎對於油門踏板的反應更為靈敏直接,不需格外深踏,動力便可即時湧現。
在排檔座一旁,「POWER」、「EDC」、「DSC OFF」三組按鍵讓駕駛能夠即時調整引擎供油曲線、電子式阻尼控制系統及DSC等駕駛參數。
強大動力與後輪驅動的組合,DSC動態穩定控制系統便顯得格外重要。M3所搭載的DSC系統具備三段可調功能,在一般的開放道路駕駛,將DSC系統關閉當然是不敢造次;將其切入M動態模式,此時駕駛對於後輪動力的掌握則多了幾分自由。在劃過一些低速彎角下,稍稍提前補下油門的時機,讓車尾在DSC系統的輔助下帶出一絲外滑;再搭配方向盤略加的反向操舵,M3即可在安全的前提下增添幾許操控樂趣與感官。
M3所搭載的DSC系統具備三段可調功能,一般公道上選擇M動態模式,駕駛對於後輪動力的掌握則多了幾分自由。

跑車模式適合賽道,一般山區操駕可選標準模式

最後,EDC按鍵負責的則是電子式阻尼控制系統,EDC系統具備三段可調功能,在兩組燈號未亮前為舒適模式;雖稱舒適模式,然而懸吊仍具備一定的堅韌度,不過在駛過市區不平整路面時,懸吊系統依舊能夠克盡職責地將一些細微碎震消弭於無形,讓一般日常用車乘坐,不至於過度僵硬不堪。
揣摩山區蜿蜒路段對於懸吊的劇烈考驗,先將EDC系統切入兩燈全亮的跑車模式:此時懸吊與底盤顯得聚精會神,任何一絲的路面變化,皆逃不過M3的眼界。阻尼調整至最硬的情況下,懸吊系統對於彎中車身側傾的抑制可圈可點;M3房車縱然沒有碳纖維車頂的輕量化、低重心加持 (房車標配有電動天窗) ,然而懸吊系統充足的支撐性,已足以提供最微幅的車身重心轉移,讓四只車胎維持最佳的循跡性能。
EDC系統在切入跑車模式下,面對一般道路情況,懸吊系統顯得有些過於彈跳;在標準模式下,對於起伏路面較多的寬容度,則可讓懸吊系統在抓地力與支撐性上取得更佳的平衡。
然而平心而論,跑車模式下的EDC系統,儘管支撐性和抑制側傾有著絕佳表現;但在面對不甚平整的山區路段時,硬朗特性所帶來的過多彈跳,確實會於車輛動向掌控以及抓地力帶來一定的困擾;若是將M3駛上賽道,那麼將EDC系統切入跑車模式將是不二選擇。在一般公道上,將EDC系統切為單組燈號的標準模式,對於起伏路面較多的寬容度,讓懸吊系統在抓地力與支撐性上取得更佳的平衡,相信能夠提供駕駛更充裕的操駕信心。

iDrive介面預設駕駛參數,M Drive按鍵快速召喚到位

Drivelogic換檔邏輯、POWER引擎供油曲線控制、EDC電子式阻尼控制系統、DSC動態穩定控制系統,M3身上能夠調整的駕駛參數琳瑯滿目,然而獨立在方向盤上的M Drive快速鍵,則可在一瞬間將所有駕駛預設的參數召喚到位,讓M3即刻變身為競速機器。利用iDrive介面,駕駛可針對Drivelogic、EDC、DSC、POWER和Servotronic電子伺服式動力轉向系統,進行縝密的參數微調;在iDrive介面上預設完成後,行車間不論各系統的參數設定為何,只要駕駛按下方向盤上的M Drive按鈕,儀錶版上即會顯示MDM字樣,所有系統也會切換為預設參數,迅速達到駕駛理想的車輛設定。
繁複的Drivelogic換檔邏輯、POWER引擎供油曲線控制、EDC電子式阻尼控制系統、DSC動態穩定控制系統讓人眼花撩亂,不過藉由方向盤上的M Drive按鈕,駕駛能夠迅速召喚預設的駕駛參數,達到駕駛理想的車輛設定。
2007年汎德首度導入M3之時,6速手排、雙門Coupe的單一車型配置,儘管熱血帥勁有餘,但面對主要競爭對手Mercede-Benz C63 AMG的產品規格與價格優勢,彼時M3 Coupe在銷售上不免有些乏力。再接連導入M-DCT雙離合器變速系統,以及較為實用的四門房車車型後,總代理汎德也將M3車系的價格修正為Coupe 465萬、四門房車435萬。相信在合理價格,以及多元的產品編成下,M3這款BMW最具代表性的性能作品,會在國內的性能跑車市場掙得更多的曝光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ETtoday 社會新聞